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
从起步到翱翔:全球碳中和的时代之翼
每个时代,都有一些需要全人类共同完成的目标与理想。在我们所处的时代,碳中和就是其中的关键一项。
从巴黎协定到在阿塞拜疆举办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,可以看到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,乃至各个行业与领域都在为碳中和目标而努力。
其中,中国在2020年对2030年前达到峰值、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做出了重大宣示。四年时间过去,中国碳中和事业持续发展,已经来到了新的阶段。2024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(2024—2025年)》,展现了中国持续推进碳中和事业的决心与路径。
在当今发展阶段,如何让碳中和事业可持续发展?社会经济中的各个角色应该如何形成合力,最大化提升碳中和效率?
本文希望从技术、企业、社会三个维度进行观察,解析碳中和的最新技术趋势与发展动态。
只有实现多维度的携手同心,才能把碳中和的时代之责,变成绿色地球的时代之翼。
技术先行
在确保经济民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,不断达成碳中和目标,归其根本需要技术手段来作为支撑。只有不断实现能源技术突破创新,并积极从智能化、数字化等前沿技术中汲取营养,才能确保碳中和有充沛的技术工具箱。
在目前阶段,坚持“技术先行”原则是推进碳中和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。具体而言,碳中和链条上的三项技术尤为关键,它们分别是:
其一,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化石能源技术。
碳排放的核心来源是化石能源的使用。对化石能源的技术改造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开端。以中国为例,目前阶段广泛推进的煤电节能降碳改造、供热改造等技术创新,已经带来了煤炭消费比重的大幅下降以及平均供电耗煤量的降低。
其二,走向大规模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。
通过以风能、太阳能、水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替换传统化石能源,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方案。面向新阶段,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发展重点需要从能源收集与转化,走向能源的大规模应用。尤其是通过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让清洁能源成为主力能源,可谓是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。
以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需要面对一系列挑战。尤其当可再生能源高度渗透到电网系统当中,会给电网稳定带来巨大挑战。这需要对“发、送、配、用”等一系列电力系统环节当进行技术改造升级,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入网友好性。
在这一进程中,构网型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得到重视。其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,已经成为各国电力系统科技创新的技术高地。以华为数字能源为例,其就在新能源并网、电网友好技术领域持续积累,不断推动并网友好性技术从‘跟随电网’、‘支撑电网’走向‘增强电网’,助力建设可再生能源友好的新型电力系统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重点,正在从单点的能源采集、存储,走向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入网以及普及化应用。这个过程中,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达成“以比特管理瓦特”。
其三,碳捕集与储存技术。
在能源结构的优化与替代之外,我们还需要在碳排放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干预。比如说,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、能源利用过程,甚至直接从大气中分离。直接加以利用或者注入地层进行存储。这种在排放侧进行干预的技术,就是碳捕集与存储技术,它可以永久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。目前阶段,碳捕集技术也在快速发展,为地球守护碳中和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、以可再生能源构建新型电网的技术,以及碳捕集相关技术,组成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丰富工具体系。
技术的持续进步,始终是全球碳中和事业的发展核心。
企业承责
毫无疑问,碳排放的核心主体是企业。它们降低碳排放,实现碳中和,也需要从每一家企业做起。让每一家企业都承担应尽的碳中和责任。让碳中和目标与经济发展、就业创造、社会公益一样,成为企业发展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。
在当前阶段,企业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承担起自身的碳中和责任:
首先,企业可以提出自身的碳中和目标与承诺,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。
就像不同国家与地区都在积极提出碳中和目标一样,具体到企业也可以指定符合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碳中和目标。继而从目标推导出企业的战略节奏与发展措施。
以华为数字能源为例,通过提出自身的碳中和目标,华为数字能源构建了全价值链的低碳治理体系,从,从“产品-供应链-运营”全方位推进零碳行动:
在产品层面,华为数字能源将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,并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。2022年,华为逆变器产品获颁英国标准协会BSI(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)的全球首份逆变器产品碳足迹声明,在光伏行业的碳中和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在供应链层面,华为数字能源将低碳理念纳入供应链管理策略,充分关注供应商的环保表现。截至2024年8月,华为数字能源已经推动占采购总金额90%的前92位供应商开展组织级碳盘查,统计碳排放量、制定减排计划并实施减排项目,推动供应链整体走向低碳目标。
在运营层面,华为通过技术节能改造、能源管理、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等措施,降低制造过程与日常运营中的碳排放。华为数字能源打造的安托山近零碳园区,通过光伏建筑一体化幕墙、精细化储能系统、全液冷超充充电基础设施和AI协同调度算法等创新技术,实现了能源的高效管理和优化使用。经测算,通过充分利用建筑表面发展光伏,园区每年可生产150万度绿电,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71.5吨。
整体而言,根据本次SBTi认证通过的科学碳目标,华为数字能源将在2040年实现全价值链温室气体净零排放。提出并践行碳中和目标,已经成为碳中和事业新阶段的全球企业必答题。
其次,企业还应该积极进行碳足迹计算,从而科学采取减碳措施。
所谓碳足迹,是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指标。它可以涵盖从企业生产到运输、经营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。积极计算碳足迹,是企业实现量化碳排放,从而有针对性采取减碳措施的开始。
同样,不仅是企业需要进行碳足迹计算。全球各个领域的院校、机构以及政务部门也都应该开展碳足迹计算,甚至让碳足迹走向家庭与个人。只有在每家企业、机构乃至个人的合力下,碳中和目标才能高效、合力、精确地实践完成。
社会协力
在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的努力之外,碳中和还是一个社会性的复杂议题。必须以有效的协同机制、市场机制以及社会教育作为依托。面向碳中和事业的持续发展,社会协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方向。经过多年探索,全球碳中和事业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社会化协同路径。比如说:
其一,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。
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碳减排进程,奖励企业践行节能减排目标,是一种有效的社会促进手段。目前,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普遍正在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与碳交易市场。其中,中国的探索卓有成效。截至今年9月30日,中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(CEA)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4.81亿吨,累计成交额284.21亿元。不断完善、健全的碳排放交易机制,将成为推动碳中和事业发展的市场化、社会化动力。
其二,推动气候融资。
气候资金长期是UNFCCC和《巴黎协定》的重点议题,并且成为了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碳中和行动进程的关键因素。在当前阶段,应该将碳中和责任与能力纳入金融体系的关键考察因素,针对性对碳中和领域的关键技术与事业进行金融支持,并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践行减排目标。从而将社会资源向实现碳中和目标进行有效倾斜。
其三,公众意识与教育。
碳中和事关人类整体,因此也必须以全社会的共同认识与行动作为发展前提。不断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识,加强对碳中和目标的认同感与参与感,也是碳中和事业持续发展的社会化保障。
在目前阶段,碳中和事业可以说已经从起步阶段走向了持续发展阶段。这个阶段将更具持久、漫长,同时也充满了更加多样且复杂的挑战。
只有积极发挥技术的潜力、企业的担当以及社会的协同,才能完成碳中和行动在新阶段的新目标。
让碳中和目标,成为地球的保护之盾,人类的时代之翼。